竞聘写作网山东一枝笔写作事务所主办 | 竞聘地图                             把竞聘写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竞聘动态 常见问题 信誉保障 稿费介绍 支付帮助 联系我们 合作专区 范文文库 写作中心

百万范文,免费预览

传播素质与和谐社会
2010-03-20 来源:竞聘写作网 点击:

信息传播是社会形成的基本机制,信息的有效沟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社会各部分、各利益群体的协调和整合难度随之加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甫一提出,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由相互作用的
演讲稿写作网,原创写作、专注精品。

信息传播是社会形成的基本机制,信息的有效沟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社会各部分、各利益群体的协调和整合难度随之加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甫一提出,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那么,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合理、良性互动;不和谐,就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比例失调、互不相关,甚至彼此冲突。
     作为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开始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角色之间的互动形成群体。角色固定、互动较强的群体如家庭是初级群体,其他的是次级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结成更高一级的结构———组织。人、群体、组织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个体的人到社会的人,从微观到宏观,“互动”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本机制。“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可见,信息传播是社会互动的基本途径。经过剥笋式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的传播素质的提升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的概念,架通了宏观(社会构成)与微观(信息传播)的关键概念。他认为“互动仪式链”“既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又是冲突的基础”。


     人际关系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人际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日益分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之间的竞争性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由重情感转向重理性,是在理性基础上的竞争、合作、互惠、双赢。新型的人际关系多通过谈判、协议、法律等沟通方式结成。当以义气、情感为中心的传统型人际关系向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转型时,就会令人不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沟通技巧问题,它还需要传播知识、传播意识作为支撑。
     家庭是一个人的“初级生活圈”,它包含了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运行的“复合场”,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比过去更为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初级生活圈的残缺或解体是社会失范和社会犯罪的祸根。目前,家庭面临着代差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夫妻关系问题、空巢家庭问题,等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家庭运行的风险。
     人对组织、国家的归属感是社会凝聚力形成的前提。随着“单位”概念逐渐淡化,职业自由化,社会整合的基础正在受到侵蚀,整合的难度正在加大,发挥传播“粘合剂”的功能是增强凝聚力的可行之路。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社会形成和运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即和谐社会,和人与人之间有效的信息传播能力密切相关。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从人际关系(微观)到社会整合(宏观),信息传播并没有随着传播科技的发达而相应随之更加有效,因此,提高传播素质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传播学理应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学科能量,传播素质研究是个突破口
     传播素质可以认为是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即一个人能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为取向,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卓有成效地进行传播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现代素质。它包含良好的传播心理、宽广的传播胸怀、恰当的传播方式和纯熟的传播艺术。传播素质由传播知识、传播品质和传播能力构成。传播知识内化为传播品质,传播品质外化为传播能力。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把传播学定义为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国内有学者认为,只有把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关系”问题提到传播学的首位,才能把传播学研究引向深入。可以说,从传播学诞生那一天起,人与人借助信息传播所形成的独特关系就成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通信工程、文化学等)不同的内在特质。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研究的兴趣较多地集中到了“媒介”、“媒介效果”等问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传播学的特质。在大众传播走向终结的信息时代,使得这一特质又浮出水面。因为,传播科技的发达,模糊了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甚至人与媒介的界线,反而把“人怎样有效传播”这一问题提到了课题的前沿。
     虽然传播学成了当今社会的一门显学,但我们对传播本质的理解仍然不够。传播的本质是沟通。“传播是沟通”是与“传播是灌输”的观念相对应的。沟通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回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沟通到灌输再到沟通。“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出现之初,传播是以沟通为目的的,但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媒介被少数人所掌握,成了他们宣示思想意志、宣传政治观点、传达朝纲政令的工具。”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民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自由沟通再次成为传播的基本理念。随着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沟通效果受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作为传播主体的人的素质对沟通效果的制约却越来越大。无疑,传播的主体和主题都是人,我们研究传播素质,就是研究传播的主体———人怎样有效沟通的学问,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就国际范围来看,作为一个类的概念,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展“对话”,营造一个平等、多元、互惠的对话空间,反对等级、霸权、一元化的倾向。就国内范围来看,健康的传播意识(如平等意识、多元意识、互惠意识、诚信意识等)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问题涌现的时期往往是传播学大发展的时期。作为研究“沟通”的学问,传播学理应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学科能量。传播素质的研究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了传播的主题和主体———人,凸显了传播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因此,它是研究“传播学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学科能量”这一宏大课题的突破口。  

    入党申请书导航

    频道总排行

    编辑推荐范文

    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演讲稿事迹材料入党资料论文领导讲话文学策划文案专题合同翻译竞聘答辩学习资料法律文书